您好,歡迎訪問河源再生資源網!今日是:
您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服務 > 推廣普及
上海市基層生活垃圾分類綜合管理服務工作指南
來源:互聯網 時間:2022-03-23 09:30:55
保護視力色:
【字體大?。?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為加強對基層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的指導和服務,現針對常態長效機制下分類投放點管理、黨建引領、宣傳引導、流動人口、保障措施等管理事項的硬件建設和操作規程等指引性方法,特制訂本指南。

1分類投放點

本市居住區(含村民點,以下簡稱居住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按照“一小區一方案”要求,根據居住區條件和居民(含村民,以下簡稱居民)分類投放習慣,由居委會(村委會,以下簡稱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共同協商設置,原則上采用“定時定點”方式。各居住區也可根據居民投放和管理需求,因地制宜對本居住區部分或全部“定時定點”投放點采取增設午間投放時段、延長開放時間等方式,方便居民投放,并輔助一定智能監控手段或巡回檢查方式,保證分類投放效果。

可采用人工監管、人工巡查監管、人工視頻監管和智能監管等不同管理模式。各類管理模式可綜合實施。

1.1人工監管

由街鎮牽頭,通過居委會在居住區培育志愿者隊伍,嚴格實行“定時定點”投放,落實志愿者在固定點位投放時間段內的值守管理和宣傳教育,逐步培育居民規范分類投放各類生活垃圾習慣。

該模式適用于居民生活垃圾自覺分類習慣尚未養成、或雖養成習慣后又出現“回潮”現象(即又出現10%以上居民分類投放不自覺)的居住區分類投放點。

1.2人工巡查監管

通過居委干部、志愿者隊伍或者第三方專業機構人員,在無人員值守期間,落實易產生小包垃圾時間段一定頻次的巡查。同時可公開居委或街鎮相關平臺,發動本居住區居民對亂投放、不分類行為的“隨手拍”。對巡查發現的問題,制訂并實施追查制度,追溯到人,由居委干部或街鎮城管隊員進一步落實上門告知和普法宣傳。

該模式適用于無條件開展視頻或智能監控系統建設,但垃圾分類管理人員力量配置有效且90%以上居民垃圾分類習慣基本養成的居住區分類投放點。

1.3人工視頻監管

采用視頻技術,對分類投放點位進行連續監控,街鎮(鄉、工業區,以下簡稱街鎮)或居委平臺每日6:00~21:00、每15分鐘有專人視頻巡查一次,視頻監控數據可支持3個月回溯查詢,有條件的可疊加遠程語音提醒功能。視頻監控系統可支持對“小包垃圾”、“垃圾滿溢”、“投放點環境質量”、“不分類投放”等事件的后臺發現、平臺流轉、及時處理、按時反饋和閉環管理。

該模式適用于已采用視頻監控方式,但暫無智能化改造計劃且90%以上居民垃圾分類習慣基本養成的居住區分類投放點。

1.4智能監管

采用具有AI識別功能的智能監控技術對分類投放點位進行連續監控方式。該方式又可分為連續開放型智能監管(即疏導型智能監管)和非投時段型智能監管(即緊逼型智能監管):

緊逼型智能監管,是指可支持“小包垃圾”、“垃圾滿溢”、“投放點環境質量”、“不分類投放”等事件的視頻智能識別、案件自動生成、任務自動觸發、處理及時反饋、平臺閉環流轉的監管方式,且相關視頻監控信息可自動抓拍違規行為照片自動發送給任務辦理人員,并支持違規照片留存一個月,用于案件追蹤查處的監管方式。條件具備的,可疊加對投放點出現的違規行為自動觸發語音警示提醒等功能。

疏導型智能監管,是指支持居民通過持卡(專用卡、門禁卡等身份卡)刷卡、或人臉識別等技術,開啟分類投放口,并可智能識別投放垃圾類別和質量,且對投放行為不規范、分類質量不達標的居民可實現身份智能識別、提醒信息自動發送(至投放人本人)、案件自動生成、任務自動觸發(至物業和居委相關負責人)、處理及時反饋、平臺閉環流轉的監管方式。

該模式適用于有智能化改造計劃和資金支持,但垃圾分類管理人員力量配置緊張,且90%以上居民垃圾分類基本養成的居住區分類投放點。

2黨建引領

2.1區域化黨建引領

依托所在街鎮區域化黨建,打造轄區共同參與的垃圾分類工作平臺。在各級黨組織中全面推行垃圾分類“三員制”。明確本街鎮各級各類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物業企業、群團組織黨員擔任垃圾分類“督導員”“宣傳員”“示范員”,大力促進機關單位和部門、事業單位、區域化黨建單位、“兩新”組織的黨員和干部充分下沉到微網格參與垃圾分類工作。利用“雙報到”制度推進垃圾分類,各街鎮對在居委會雙報到的在職黨員落實垃圾分類宣傳、示范、每年做一周周末志愿者、帶頭做好三包(包家庭、包樓道、包樓組)等任務。

該模式可作為各街鎮推進垃圾分類管理常態長效措施,普遍適用于各類單位和居住區。

2.2居住區黨建引領

依托居住區黨組織,打造居住區全體黨員共同參與的垃圾分類工作平臺,引領推動居住區垃圾分類工作。一是建立“一個黨員帶動一個家庭”制度。通過專題黨課對黨員們進行垃圾分類宣傳引導,在居民中形成“黨員帶頭、骨干先行、管好自家、發動大家”的垃圾分類參與氛圍。二是組建以本居住區自由職業黨員、退休黨員等各類居民黨員為主體的常態化志愿者隊伍。組織居住區黨員志愿者,進行垃圾分類巡檢和開展各類主題宣傳活動。

該模式適用于所有已組建居住區居民黨組織的居住區。

3宣傳激勵

3.1“線上+線下”聯動宣傳

居住區和單位垃圾投放點、公告欄應設置固定的垃圾分類宣傳版面。居住區和單位應利用社區或單位公眾號,物業、業主或工作群等新媒體渠道,定期宣傳垃圾分類科普知識、垃圾分類工作動態,特別是各類監管方式下發現的相關問題信息,實現垃圾分類行為習慣自我管理、共同治理。

該模式可作為各街鎮推進垃圾分類管理常態長效措施,普遍適用于各類居住區和單位。

3.2家校聯動宣傳

推動中小學生成為社區垃圾分類理念宣傳的生力軍。組織“環保小衛士”“環保小先生”“主題繪畫比賽”等各類垃圾分類主題系列活動。挖掘兒童力量,使其成為家庭綠色生態理念教育的主力軍,并由家庭擴展至社區,以點帶面。

聯系區域內中小學,為中小學生參與垃圾分類實踐提供“小小宣傳員”“小小志愿者”“小小示范生”崗位,為中小學開展各類垃圾分類志愿活動提供平臺。

該模式可作為各街鎮推進垃圾分類管理常態長效措施,廣泛適用于所有社區和區域內有中小學的街鎮。

3.3核查與公示

在不觸發隱私保護前提下,依托垃圾投放點和主要道路的視頻監控系統,對“亂扔小包垃圾”、“不分類投放”等違規行為的進行視頻、照片記錄,由居委、樓組干部進行核查和上門告知宣傳,并將屢教不改的違規行為照片或視頻在社區電子宣傳屏及投放點進行公示。

該模式適用于已采用視頻監控方式的居住區。

3.4綠色賬戶激勵

根據居民意愿和居住區條件,為居民開通綠色賬戶,激勵居民規范參加垃圾分類:可對在投放點正確參與日常垃圾分類行為給予積分,最終可獲得綠色賬戶積分平臺或社區提供的精神或物質激勵;也可由可回收物主體企業建立相應的積分體系,對居民交投的可回收物,根據其類別、重量給予相應積分和獎勵,同時通過綠色賬戶平臺將該積分采集,記入市民環保行為檔案,適時給予精神激勵。

該模式適用于提供綠色賬戶服務的居住區。

4重點人群管理

主要包括單位內新來滬人群和居住區租住人群、家政人員、長期不自覺履行分類義務人員。

4.1告知落實

單位新來滬人群由街鎮通過區域化黨建,引導轄區內相關單位將垃圾分類知識納入員工手冊進行宣傳管理。

居住區租住戶人群特別是新來滬租住人群,通過街鎮“一網統管”平臺,由居委牽頭,與社區外口辦聯動,依托社區民警辦理暫住戶口登記和暫住證等方式,及時掌握居住區流動人口信息,由居委會組織樓組長或社區黨員志愿者上門落實垃圾分類宣傳告知。

街鎮應主動對接區域內家政、房產中介,將垃圾分類納入區域內家政從業人員、租住人群告知培訓相關內容。

該模式可作為各街鎮推進垃圾分類管理常態長效措施,普遍適用于各街鎮和居住區,且應長期堅持。

4.2法治落實

對長期不自覺履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義務的流動性租住人群、家政人員、居住區居民,由居委會通過志愿者或業委會委員或居委會干部落實第二次面對面宣傳告知,并將相關材料移交街鎮城管部門。由街鎮城管部門落實執法處罰程序,并將被執法處罰人員相關信息同步至市“一網統管”平臺,由市級聯席會議牽頭部門逐步拓展應用,納入相關誠信管理機制。

該模式可作為各街鎮推進垃圾分類管理常態長效措施,普遍適用于各居住區,流動、租住比例較高的居住區應加強該模式的應用。

5保障措施

5.1各街鎮應當將生活垃圾管理納入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重點項目,加強對基層居委會的協調、指導和資金支持,特別是對小區監控設施設備等硬件條件改造、流動人口管理、城管執法聯動等事項給予支持。

5.2各街鎮應將垃圾分類事件、部件納入“一網統管”平臺,采用成熟技術構建垃圾分類管理應用場景,實現垃圾分類問題的閉環管理,落實垃圾分類日常巡查、重點人群管理和違規行為處罰跟蹤的“一網統管”。

5.3逐步將常態長效垃圾分類管理成效明顯的居住區(2022-2024年,市級第三方巡查均達到示范標準)作為全市文明社區、文明小區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重要內容,同時作為基層黨組織相關評定創建工作的重要參考。


分享:
无码国模大尺度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