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訪問河源再生資源網!今日是: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資訊
蘭考縣“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
來源:互聯網 時間:2022-04-15 11:00:53
保護視力色:
【字體大?。?

蘭考縣“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

(2021—2025)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強化全縣固體廢物管理,持續推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根據生態環境部等18個部委《關于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環固體〔2021〕114號)有關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統籌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強化制度、技術、市場、監管等保障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全面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和生態保護治理水平,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鄭開同城化進程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為高質量建設拼搏、開放、生態、幸福的蘭考奠定堅實基礎。

(二)工作目標

2022年,初步建立“無廢城市”相關制度體系,啟動市場體系和技術體系建設,全面推進關聯產業轉型升級、固廢基礎設施建設,在重點機構、社區完成相關宣傳培訓,建立“無廢城市”績效評價考核機制。組織開展“無廢城市細胞”建設,全年建成48個“無廢城市細胞”(40個“節約型機關”,8個“綠色社區”)。出臺《蘭考縣生活垃圾分類考核辦法》《蘭考縣城鎮污水處理好資源化利用發展實施方案》和《蘭考縣建筑關于加強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

2023年,“無廢城市”相關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市場體系和技術體系建設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各類指標全面達標,“無廢文化”培育工作初步完成。全面推開生活垃圾源頭分類,配套建設環保屋和多源廢物分質高值化利用處置中心,完成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建筑垃圾移動式處置試點和居民廢舊物品循環利用試點建設工程。出臺《蘭考縣公眾綠色生活方式行為指南》。

2025年,“無廢城市”管理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固體廢物環境影響實現最小化,總結形成可復制、易推廣的蘭考縣“無廢城市”建設模式和典型經驗。全年至少建成200個“無廢城市細胞”(2家“無廢商超”,3家“無廢酒店”,2個“無廢景區”,160家“節約型機關”,13個“綠色社區”,20個“綠色家庭”)。

(三)建設指標

結合蘭考縣“無廢城市”建設特點及任務安排情況,建設指標由5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和54個三級指標組成。

(四)實施時限

本方案的建設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期間持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2023年為中期考核點,2025年為最終考核點。

二、重點任務

(一)加快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降低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壓力

1.構建工業固體廢物回收網絡體系,助力資源再生行業深入發展

依托現有分揀加工與集散市場、交割倉庫、物流配送、配套服務等項目,充分發揮“互聯網+回收”網絡優勢,逐步建設多層次回收網點,基本形成與新型城鎮化進程相適應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確保再生資源從收集、運輸到再利用的高效良性循環。打造輻射開封、鄭州等周邊城市的廢舊金屬與報廢汽車、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循環利用綠色處置基地,帶動綠色拆解深加工產業縱深發展,形成可推廣、可借鑒的再生資源網絡化回收體系模式。

2.強化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實現循環經濟效益最大化

以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依托,充分發揮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和引領作用,打造一批大型綠色產業集群,提升以廢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廢塑料、報廢機動車、廢舊家具、廢輪胎等為主的“城市礦產”開發利用水平。適當延伸再生資源的下游產業鏈,開展廢塑料、廢五金、廢木材邊角料、廢鋼等深加工,在進一步提高資源再生利用率的同時,有效帶動技術裝備制造、物流等相關領域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3.源頭管控污染隱患,促進工業產廢企業綠色發展

健全工業固體廢物產廢行業產品綠色設計政策機制,在生產過程充分考慮后續綜合利用環節,引導產廢企業使用無毒無害、低毒低害、低(無)揮發性有機物(VOCs)含量等環境友好型原料。推廣易拆解、易分類、易回收的產品設計方案,提高再生原料的替代使用比例,切實從源頭實現廢物減量化。推動更多有基礎、有條件的企業納入綠色工廠試點示范項目。強化企業污染防治主體責任,依法在化工等“雙超雙有高耗能”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以化工生產、家具制造、包裝印刷等行業為重點,實行“一行一策”清潔生產改造提升計劃,引導家具制造、機械制造、光學玻璃制造、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等行業自覺開展審核,提高全縣清潔生產審核質量。探索開展清潔生產整體審核試點示范工作,建立健全差異化獎懲機制。

4.完善聯防聯控機制,健全工業固體廢物監管體系

以“生態強縣”為政策引領,整合各部門在工業固體廢物方面的管理資源,完善信息共享制度,建立聯防聯控聯治機制,完善工業固體廢物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和綜合利用標準規范。落實工業固體廢物排污申報登記制度,為準確掌握污染防治底數和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建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績效評價與政績考核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輿論監督作用,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固體廢物管理的良好氛圍,筑牢工業固體廢物環境污染監管防護墻。

(二)促進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提升主要農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

1.完善農林廢棄物收儲運體系,培育多元化運營模式

針對農作物秸稈,建立回收、轉運專項臺賬制度,按照產地合理區域半徑就近利用原則,合理布局回收網點,降低收儲運銷成本,建立收儲運銷體系。以政府引導、企業運營、農戶配合為原則,通過各級政府宣傳動員,加強農戶對廢棄物資源利用意識。針對農藥包裝廢棄物,探索建立“統一回收、定期歸集、無害化集中處理”的“一站兩線”回收處理模式,并在全縣范圍內普及推廣。

2.因地制宜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注重培育發展秸稈收儲運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做大做強秸稈綜合利用基礎平臺,依托秸稈綜合利用主體大力發展秸稈“五料化”利用,實現秸稈全量利用。持續推進秸稈還田工作,通過推廣寬行作物田間秸稈覆蓋技術、秸稈微生物速腐技術等,提高秸稈肥料化利用率。重點鼓勵、支持中國電建蘭考生物質制氣有限公司生物質制氣項目、蘭考瑞華環保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秸稈熱電”項目等秸稈高值化綜合利用項目。探索“將農林廢棄物轉化為具有可開發價值的生物質資源”的資源化利用路徑,落實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充分調動資源化利用秸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逐步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建立種養循環發展機制

布局完善全縣畜禽糞污收儲體系。結合蘭考縣規模養殖場地理位置,根據糞污綜合利用企業原料需求量,由政府統籌建設糞污收集點,配套不同規格的運輸車量,由第三方處理主體開展收集和運輸,推行專業化、市場化運作模式,實現全域布點、統一收集、集中處理。

推動畜禽糞污就近就地綜合利用,統籌病死畜禽收集和無害化處理。在牛、羊和家禽等養殖場鼓勵采用固體糞便堆肥或建立集中處置中心生產有機肥,在生豬和奶牛等養殖場推廣快速低排放固體糞便堆肥技術、糞便墊料回用和水肥一體化施用技術,加強二次污染管控,推廣“果沼畜”“菜沼畜”“藥沼畜”等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種養循環的多種生態農業技術模式。逐步提高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力爭2025年全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4.促進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源頭減量

強化源頭控制,嚴格控制地膜市場準入。禁止生產和使用厚度小于0.01mm地膜。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環保意識,完善獎懲機制,強化專項資金管理。積極推廣農膜減量增效技術,推廣可降解膜使用。繼續實施農藥使用趨零增長行動,提高農藥利用率。通過新型機械、新型高效低毒農藥應用與統防統治推廣,提升農藥綜合利用率,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達到40%。2022年至2023年農膜使用量逐年降低5%以上。建立政府扶持、市場主導的農膜回收體系,推動廢舊農膜回收處理試點工作。爭取2022年農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試點結束后建成農膜回收示范點20個以上,全縣農膜回收率穩定在95%以上,基本消除農田白色污染。

5.強化全過程監管體系建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建立健全聯合執法協調機制,加強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公安局、質檢部門等聯合執法行動,將焚燒秸稈納入執法,嚴加打擊生產、銷售和使用0.01mm以下地膜產品,提高環境監管能力,減少環境污染。著力推進旅游觀光示范村建設,創新農業產業融資發展模式,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建設特色林下養殖家庭農場模式,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持續推動農產品深加工,發展“農產品+”,積極發展觀光采摘、科普教育、主題公園等示范點,結合蘭考縣紅色文化,宣傳“無廢城市”建設理念,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三)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源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

1.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收運,建立再生資源“多網合一”體系

逐步推廣試點鄉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運先進經驗,將總書記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系點打造成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示范點。全面建設村級環保屋,建立“縣、鄉、村”三級多源廢物分質高值化利用處置中心,構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再生資源回收的“多網合一”體系。引導村級環保屋、鎮級多源廢物分質高值化利用處置中心建立再生資源臺賬,為全國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打好數據基礎和產業支撐。

2.推進城鎮污水污泥減量,構建多途徑消納路線

在學校、機關、酒店、企事業單位開展節水行動,減少污水排放量。鼓勵洗浴中心節約用水和制定節水方案,引導企業自行應用其再生中水。定期清理雨、污水管網及河道等淤泥殘留物,減少污水處理廠污泥產生量。改進現有污水處理工藝,提高污泥生化分解率,源頭上提高污水處理廠污泥減量效果。通過投加調理劑、升級污泥脫水設備,降低污泥含水率,減少運輸和處置成本。以污泥混合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為主,以污泥發酵制作土壤改良劑為輔,建立污泥多途徑消納處置技術路線。

3.推動塑料污染治理,構建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加大對塑料污染科普知識和治理工作宣傳力度,形成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制定《塑料制品減量工作指南》,在焦裕祿干部學院和星級酒店開展塑料制品減量試點工作。將塑料污染治理有關要求納入“無廢城市細胞”創建評價指標體系,分領域選樹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典型,帶動全社會參與塑料污染治理。在集貿市場建立一次性塑料袋集中購銷制,禁止商戶向顧客無償提供塑料袋。

4.廣泛開展“無廢細胞”建設,培育綠色生活方式

鼓勵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企業、綠色商場、節約型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無廢細胞”創建活動。全面推廣建設節約型機關,發揮黨政機關在“無廢城市”建設中的帶頭作用。將“無廢”理念深入到企業文化,提高企業對生態設計、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等理念的認識。充分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釘釘群、櫥窗板報等宣傳陣地,從生活垃圾分類、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城市固廢綜合管理等方面,引導老師和學生在“無廢城市”建設中積極發揮作用。在商場、城區規上超市和酒店全部開展一次性消費品減量項目,倡導綠色消費,培養綠色生活方式。開展綠色社區創建系列活動,引導居民學習垃圾分類知識、養成正確投放習慣,引導居民踐行綠色生活理念。

(四)加強全過程管理,推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

制定《蘭考縣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辦法》,將建筑垃圾按照工程渣土、拆除垃圾、裝修垃圾分類,明確規定各類建筑垃圾的收運及消納處置。按照統一審批、統一收費、統一清運、統一利用原則,嚴格核準建筑垃圾產生量和處置量。結合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嚴格管理施工工地,對運輸車輛進行動態監管,定期審查驗收。建立巡查制度,開展夜間渣土車和清運工地整治,對重點區域實行嚴格監控,規范建筑垃圾清運秩序。運用“車輛定位+物聯網傳感器”等多種方式,對渣土車實行智慧監管,實現從工地、運輸過程、到消納場的閉環管控。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加強施工和運行期間的能耗管理。

(五)強化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切實防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

1.加強危險廢物安全隱患防控精細化管理

持續推進涉及危險廢物企業環境監管全覆蓋,以小微危險廢物產生企業為重點,不斷提升全縣危險廢物精細化管理水平和安全風險防范能力。加強危險廢物運輸風險防控,建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運輸車輛備案制度,保障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運輸車輛按照“點對點”常備通行路線規范有序、安全便捷通行;制定危險廢物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優化危險廢物跨區域轉移管理,協助做好危險廢物(廢線路板、含鉛玻璃等)處置“白名單”制度的落實。在縣經開區開展廢涂料包裝物集中收集貯存試點,減少長期貯存帶來的生產安全與環境污染隱患。

2.健全危險廢物收集處置模式

強化政府引導與支持,與周邊城市建立危險廢物協同處理處置機制,補充縣域內工業源危險廢物(廢有機溶劑、廢催化劑、廢切削液等)綜合利用或處理處置缺口。深入開展廢鉛蓄電池收集試點和小微危險廢物收集試點工作,對利用價值較低的危險廢物,如廢鉛蓄電池、廢鎳鎘電池、廢含汞燈管、廢藥品、廢農藥瓶等,建立專業化、集約化收集、轉運、處理處置管理體系。對具有較高利用價值的危險廢物(廢礦物油、廢染料、涂料廢物、廢包裝物、廢線路板等)進行綜合利用技術升級或改造,為發展循環經濟提質加碼,增強可持續發展后勁。緊盯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無害化處置,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減少飛灰填埋需要。在有條件的單位開展實驗室危險廢物分類收集和預處理示范項目建設。

3.提升醫療廢物綜合管理能力

按照“閉環管理、定點定向、全程追溯”原則,開展醫療機構輸液瓶(袋)集中收集、回收利用及處理示范項目,切實維護環境衛生安全。利用回轉窯開展藥物性、化學性醫療廢物的無害化處置試點工作,補齊蘭考縣全種類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能力短板。建立平戰結合的醫療廢物應急管理機制,探索建設可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理設施和垃圾焚燒設施協同處置醫療廢物技術支撐體系,緩解偏遠地區醫療廢物的收集、轉運壓力,為醫療廢物環境安全和重大疫情防控保駕護航。探索開展醫療廢物集中收集、轉運、處置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對醫療廢物“產生、分類、收集、轉運、貯存、處置”全過程監管。

(六)加強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體系建設,全面提升保障能力

1.建立健全“無廢城市”建設制度體系

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分工明確、權責清晰、協同增效的管理體制,相關部門聯動推進各項工作,有效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建立部門責任清單,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進一步明確各類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等環節的部門職責。出臺“無廢城市”建設相關政策措施,深化固體廢物分級分類管理、生產者責任延伸、跨區域處置生態補償等制度創新,提升綜合管理效能。實行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增強固體廢物管理信息透明度。

2.構建“無廢城市”建設技術標準體系

依托現有固體廢物利用處置項目,鼓勵項目建設企業或主管部門積極引領和參與固體廢物相關標準制定,推動上下游產業標準銜接,提升區域創新水平。加快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技術推廣應用,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強固體廢物利用處置技術模式創新。探索廢氣、廢水、固體廢物一體化協同治理解決方案。

3.建立健全“無廢城市”建設市場體系

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無廢城市”建設。加大政府采購支持力度,把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納入政府采購產品目錄,建立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產品政府采購占比信息統計制度。嚴格落實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增值稅退稅等優惠政策,對符合“三免三減半”的企業及時給與政策支持。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企業,加大綠色信貸支持力度,推出多樣化金融產品,為重點企業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務方案。開展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定期發布企業環保信用等級評定結果,激勵相關企業主動開展各類廢物減量和處理處置。

4.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監管體系

加強固體廢物環境信息管理,依托固體廢物信息化和管理大數據平臺,打通多部門固體廢物相關數據,建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廚余垃圾、農業固體廢物的收集利用處置數據共享機制,提升監管效率和服務水平。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環境監管模式,健全環境污染問題發現機制。開展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工作,將固體廢物納入排污許可證管理范圍,全面掌握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產生、利用、轉移、貯存、處置情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由縣政府縣長為組長,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建立完善部門責任清單和重點工作任務清單。

(二)加強技術指導

組建企、學、研、政聯合的專業技術團隊,全程指導試點建設,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支持組建“產學研政”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平臺,組織開展技術對接,促進固體垃圾領域先進適用技術轉化落地。

(三)加大資金支持

加強與上級環保、發改、財政等相關部門的銜接,全力爭取財政投資補助、債券專項貼息及銀行環保專項貸款等資金。統籌運用相關政策,對“無廢城市”建設中的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體系建設等優先予以優惠支持,激發市場活力。

(四)強化宣傳引導

面向黨政機關、學校、社區、家庭、企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將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等相關內容納入領導干部培訓及市民教育體系。將“無廢城市”建設、文明旅游納入旅行社行業宣傳體系,融入景區準則規范,提高“無廢城市”的社會知曉度和參與度。加強固體廢物產生、利用與處置信息公開,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公眾監督作用。


分享:
无码国模大尺度视频在线观看